種中文名:蝴蝶蘭
種拉丁名:Phalaenopsis aphrodita Rchb. F.
種別名 :"蝶蘭(臺灣植物名匯),臺灣蝴蝶蘭(臺灣植物志)
屬中文名:蝴蝶蘭屬
屬拉丁名:Phalaenopsis
亞族中文名:指甲蘭亞族
亞族拉丁名:Subtrib.Aeridinae Pfitz.
族中文名:萬代蘭族
族拉丁名:Trib.Vandeae Lindl.
亞科中文名:蘭亞科
亞科拉丁名:Subfam.Orchidoideae
科中文名:蘭科
科拉丁名:Orchidaceae
綱中文名:單子葉植物綱
綱拉丁名:MONOCOTYLEDONEA
門中文名:被子植物門
門拉丁名:ORCHIDACEAE
中國植物志:19:374
命名來源:(臺灣蘭科植物)[Hamburg.Garteng. 18: 35. 1862]
形態(tài)特征:
蝴蝶蘭是單莖性附生蘭,莖短,葉大,花莖一至數(shù)枚,拱形,花大,因花形似蝶得名。其花姿優(yōu)美,顏色華麗,為熱帶蘭中的珍品,有“蘭中皇后”之美譽。
莖很短,常被葉鞘所包。葉片稍肉質,常3—4枚或更多, 亡面綠色,背面紫色, 橢圓形,長圓形或鐮刀狀長圓形,長10—20厘米,寬3—6厘米,先端銳尖或鈍,基部 楔形或有時歪斜,具短而寬的鞘。花序側生于莖的基部,長達50厘米,不分枝或有時 分枝;花序柄綠色,粗4—5毫米,被數(shù)枚鱗片狀鞘;花序軸紫綠色,多少回折狀,常 具數(shù)朵由基部向頂端逐朵開放的花;花苞片卵狀三角形,長3—5毫米;花梗連同子房 綠色,纖細,長2.5—4.5厘米;花白色,美麗,花期長;中萼片近橢圓形,長2.5—3 厘米,寬1.4--1.7厘米,先端鈍,基部稍收狹,具網(wǎng)狀脈;側萼片歪卵形,長2.6— 3.5厘米,寬1.4—2.2厘米,先端鈍,基部收狹并貼生在蕊柱足上,具網(wǎng)狀脈;花瓣 菱狀圓形,長2.7—3.4厘米,寬2.4—3.8厘米,先端圓形,基部收狹呈短爪,具網(wǎng)狀 脈;唇瓣3裂,基部具長約7—9毫米的爪;側裂片直立,倒卵形,長2厘米,先端圓 形或銳尖,基部收狹,具紅色斑點或細條紋,在兩側裂片之間和中裂片基部相交處具1 枚黃色肉突;中裂片似菱形,長1.5—2.8厘米,寬1.4—1.7厘米,先端漸狹并且具2 條長8—18毫米的卷須,基部楔形;蕊柱粗壯,長約1厘米,具寬的蕊柱足;花粉團2 個,近球形,每個劈裂為不等大的2爿。 花期4—6月。
生態(tài)習性:
喜高溫、高濕、半陰環(huán)境,越冬溫度不低于18度。由于蝴蝶蘭出生于熱帶雨林地區(qū),本性喜暖畏寒。生長適溫為15~20℃,冬季10C以下就會停止生長,低于5℃容易死亡。在嶺南各地如要進行批量生產(chǎn),必須要有防寒設施,實行保護性栽培。如果家庭小量種植,在遇冷時立即移入室內便可以安全過冬。對它的繁殖大多采用細胞組織培養(yǎng),經(jīng)試管育成幼苗移栽,大約經(jīng)過兩年左右便可開花。有些母株當花期結束后,有時花梗上的腋芽也會生長發(fā)育成為子株,當它長出根時可從花梗上切下進行分株繁殖。其盆栽的植料不宜用泥土,而要采用水苔、浮石、桫欏屑、木炭碎等,或者直接把幼苗固定在渺楞板(又稱蛇木)上,讓它自行附著生長。這種栽培方法乃系仿照它在原始時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當它開花時把整塊板子掛在墻上觀賞,確實別有一番韻味。蝴蝶蘭的氣根頗多,其根尖翠綠,相當敏感,要細心加以保護,切不可觸動損傷,否則,就好像打壞了人的嘴巴,要正常進食就困難了。蝴蝶蘭喜歡潮濕和半陰的環(huán)境,要求空間經(jīng)常保持濕度50%~70%,盆內不能淋水過多。如果種于家居陽臺,在晴日最好每天灑濕地面三四次,讓它的植株能吸收蒸發(fā)的水分。在夏秋季節(jié)不能讓陽光直射。但早上的朝陽對它生長最好)應充分加以利用。如果春季陰雨天過多,晚上要用光管給它增加光照,以利日后開花。對于施肥方法與栽培舞女蘭差不多。蝴蝶蘭對病蟲害的抵抗力較弱,經(jīng)常會發(fā)生葉斑病和根腐病,可采用農(nóng)藥百菌清或達仙沖1000倍溶液噴射,每隔七八天噴1次,連噴3次。這些藥液沾在葉上留有白色痕跡,可不必抹去,以利于繼續(xù)發(fā)揮殺菌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