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光溫室花木盆景樁景管理四關(guān)鍵
日本盆石,是以石頭和白砂反映自然景觀的一種傳統(tǒng)藝術(shù)。其形式和內(nèi)涵類似于中國的山水盆景。
日本早先的賞石者,把一塊石頭看作自然的縮影,由衷地崇拜和喜愛它。不過,這種對于石頭的愛好,傳說是源自中國。中國古代人民認為巖石不單具有造化之奇,而且象征著不變的節(jié)操和信義,民間早就流行將奇石作為案頭清供的風習。后來,這種風俗也在日本貴族中廣泛流傳平安時代(九世紀至十二世紀),日本民間僅將石頭作為一般的裝飾物陳設(shè)欣賞。但到足利時代(十五世紀),石頭則改放在盆中,并在其周圍撒上一些大小不同的砂,一般在婚禮、祖、奉神等典禮用種種不同形態(tài)的石頭加以裝飾,在這方面所作的大量嘗試,促進了盆石原型的逐漸形成。
進入江戶時代(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),盆石曾被作為表現(xiàn)名勝古跡的一種手段,成為記錄風景的一種特色載體。當時還流行以日本特有的詩歌來贊美盆石。
發(fā)展到近代,是在涂有黑漆的盆或板上放置天然的石頭,并在其周圍以白砂描繪風景,成為一種獨特的縮影藝術(shù)。此外,尚有在漆板上用粉糊粘砂的方法,以及使用帶色的砂繪制盆畫的工藝。
創(chuàng)作盆石的程序,首先根據(jù)構(gòu)思在盆中恰當位置放上石頭,象征山丘和巖石,成為風景的主體,然后以九種大小不同的砂粒繪制出溪畔、波浪、松柏、明月、太陽、云雪等自然景物,使盆中的石頭與盆面的砂畫結(jié)合起來,形成一幅富有立體感的風景畫。最后,再放上柴門、牌坊、舟楫等擺件,以豐富內(nèi)容、深化意境。
制作盆石有許多專用工具。譬如:擺放較大的砂粒,要用“箸”;擺放稍小的砂粒,用“丸匙”;再小一些的砂粒,用“砂匙”;最細小的砂粒,用“丸篩”。繪直線時,要用“霞板”(小木板)和“霞根”(一種羽毛);繪波浪時,要用“波根”(羽毛邊緣呈波狀)。此外,還有專門用來繪制太陽的小圓筒(銅皮制)、繪制月亮用的薄木片(刻有圓月或月牙形狀),等等。當需要掃掠盆面多余的砂粒時,可用“掃除羽根”。砂?梢苑磸(fù)使用。當一件作品完成并欣賞后,如覺得無需保留,可用棕帚和小簸萁將盆內(nèi)所有砂粒掃聚一處,然后用網(wǎng)眼粗細不同的木框小篩(一般有幾只)將砂粒按大小區(qū)分開來,以便下一次使用。
數(shù)年前,日本著名的細種流盆石同好會曾在上海植物園舉辦“日本盆石展”,我有幸觀摩了日本盆石專家的現(xiàn)場表演。演示廳內(nèi),幾位盆石藝人同時進行即興創(chuàng)作表演。只見他們面向觀眾,儀態(tài)瀟灑,一個個以其嫻熟的技巧,分別創(chuàng)作出一件又一件充滿詩情畫意的盆石作品。其題材之新穎,畫面之生動,意境之深邃,令人不得不佩服他們深厚的藝術(shù)功力。
展出的盆石作品中,有不少是以中國風景為題材的,諸如“太湖夕照”、“萬里長城”、“頤和園”、“平沙落雁”、“黃山群峰”、“長江源流”、“泛舟漓江”等,好似一幅幅引人入勝的中國山水畫。固然,這一方面是為了表達對中國東道主的友好,但從中我們不難窺見,日本盆石藝術(shù)確實受到了中國傳統(tǒng)山水畫的深刻影響。當然,展品中也不乏地地道道的扶桑風光,如“云上富士”、“日と波”、“島の盆”、“川口湖の春”等。日本盆石展,讓中國觀眾開了眼界,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中日文化之水乳交融。
日本盆石的藝術(shù)精粹——師法自然,借鑒畫理,小中見大,即景抒情,與中國山水盆景有異曲同工之妙。日本盆石,無愧為富有神奇魅力的東方傳統(tǒng)藝術(shù)。